外媒:火星“三国演义”聚焦地外生命

参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7日报道,随着三个探测器抵达火星,未来数天人类将见证历史性时刻的到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其他行星上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生命吗?”

在这三个探测器中,“希望”号将最先进入火星稀薄的大气层。这项探测任务由阿联酋牵头与美国大学合作完成。

报道称,“希望”号预计将于2月9日进入环火星轨道。由于阿联酋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安装在罗夫莱多-德查韦拉(距离马德里约70公里)的深空天线作为通信中心,西班牙将成为地球上首个接收到显示任务成功与否信号的地方。这项轨道任务旨在对火星的气候进行全年监测。

2月18日,人类将迎来更令人瞩目的时刻:美国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将开始向火星表面降落。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向火星发射的最大的探测器。美国之前就曾成功让火星车降落在这颗行星的冰冷表面。火星任务有一半都遭遇了失败。

马德里天体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员豪尔赫·普拉-加西亚说:“由不同国家牵头的三项火星探测任务同时进行,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第三个国家是中国。这个茁壮成长的太空强国仅用20年时间就取得了美国人在40多年中取得的成就。

带给人类独特体验

报道指出,“毅力”号着陆火星将给人类带来独特的体验:无论结局如何,安装在着陆器上的摄像头都将记录下整个着陆过程。其携带的麦克风将记录火星上的声音——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早在1996年就曾向NASA提出过这一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庞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将无法改变航天器及其搭载的火星车的目的地:整个着陆过程全自动化,由安装在航天器上的计算机操控。普拉-加西亚解释说:“近50万行代码将控制各个阶段以及释放载荷或脱离降落伞等行动所需的步骤。一子错,则可能全盘皆输。”

NASA将着陆过程戏剧性地描述为“恐怖7分钟”。7分钟正是使探测器速度从每小时2.1万公里降至低于人步行速度所需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与火星大气层的摩擦将充当探测器减速的主要“制动器”。火星大气层的密度大约是地球大气层密度的百分之一。

报道称,关键因素之一是当天火星上的天气。普拉-加西亚是行星大气层团队的成员,该团队负责预测不可预测之事:“毅力”号火星探测器的最终目的地湖区火山口是否会出现沙尘暴。“到今天为止一切都很清楚,”普拉-加西亚说,“但由于沙尘暴可能导致大气层密度改变,我们必须不断对这片区域进行分析。”

据报道,进入火星大气层1分钟后,航天器温度将因空气摩擦升至最高水平:1600摄氏度,这是隔热罩必须承受的温度。待直径约22米的降落伞展开后,其携带的一个全新装置——地形相对导航系统——将发挥作用。这个人工智能系统将拍摄地面状况,并“思考”最合适的着陆位置。随后,“空中起重机”将在距离火星地面约21米的地方伸出不到7米长的缆线,缆线上悬挂着火星车。火星车重约1吨,总造价超过16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8元——本网注)。如果火星车能顺利着陆,它的轮子将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与地面接触。

谱写辉煌历史篇章

报道称,火星车将在着陆几秒钟后拍摄周围环境。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大学物理学家、NASA“火星2020”任务的超级相机科学团队成员费尔南多·鲁利解释说,展开科学行动前,火星车将花费大约两至三周时间检查设备。超级相机是此次任务携带的最新设备,它配备一个可远距离分析岩石化学成分的激光器和此前从未在火星上使用过的拉曼光谱仪。

中国力求成为首个在第一次火星任务中就同时部署环绕器、着陆器和火星车的国家。“天问一号”将前往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这里地面光滑、地势不高,可用于制动的大气更多,因而是软着陆的理想地点。除此之外,这片区域的地下可能还储存着大量冰冻水,有望为未来的载人科考活动创造条件。

“毅力”号在火星表面着陆的示意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外媒:火星“三国演义”聚焦地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