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三年。 近三年来, 中国多次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 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回忆抗疫这三年, 哪一个瞬间,打动了你? 口罩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们 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在前。 在这场战“疫”中, 她们一进病房就是数小时。 摘掉口罩的她们,常常一身汗水, 面部、耳朵被压出深深的红色印痕。 与日常相比变得不那么好看了, 却美得让人心疼。 大白 2021年1月,大连普降大雪, 一张雪地中“前行”的照片,刷屏网络。 照片中, 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们冒着风雪, 共同推着一辆载满物资的三轮车, 在漫天大雪中,逆风前行, 给封闭在宿舍楼的学生们运防疫物资。 狂风,大雪,一车货,一群人; 跌倒,爬起,一路搀扶,一路向前! 图片来源:大连海洋大学 支援 2020年2月,武汉按下“暂停键”, 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 自此, 哪里有需要, 哪里便有各地医护人员驰援的身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没有谁比中国人更懂得这句话的涵义。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邻里 一名确诊女孩在小区群里不停道歉, 自责给邻居们带来不便和麻烦。 邻居们的回复却让人倍感暖心: “不用愧疚,谁也不想这样的” “疫情嘛,我们一起挺过去就好了” “加油,早日康复” ……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15岁女孩独自在家上网课, 爸爸被隔离在奶奶家, 妈妈在战疫一线, 楼下邻居知道后连续数天为女孩送饭菜, 一天三顿不重样,荤素搭配有水果。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隔空 2022年4月,山西大学的一栋宿舍楼, 一名学生看到楼下的大白穿得很薄, 便为他抛下一件厚棉衣, 隔空喊话: “你就穿上吧,晚上降温,冷!”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落日余晖 2020年3月,武大人民医院东院, 上海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 在护送王爷爷做CT的途中, 停下来让住院近一个月的八旬老先生 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温暖了亿万人。 2022年4月,上海突发疫情, 刘凯惊喜地收到武汉王爷爷的问候: “我想念你们!我在武汉为你们加油!”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外卖 2022年3月, 国内新一波疫情来势汹汹, 一位外卖员的抗疫留言温暖无数网友: “我希望疫情快快结束, 哪怕让我爬9楼我也毫无怨言, 我希望亲手把美味交到顾客手里 说上一句祝您用餐愉快, 我希望一切恢复正常。”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互助 2022年12月, 一名怀孕四个多月的女子感染新冠病毒, 各种地方都找不到药, 丈夫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中问了一下, 很快,群里就有人回复了, 并提供了所需的退烧药。 图片来源:央视网 北京西城区的胡同里, 摆放着共享药箱; 河南郑州的街头, 一位市民驾车免费送退烧药给急需的市民; 深圳多个社区的居民和商家 在社交平台搭起互助网, 有积极帮助邻居解决用药难的, 有免费为有需要人士、志愿者送药的 …… 疫情带来诸多不易和艰难, 但这一场场爱心接力, 一个个默默奉献的身影, 在冬日里传递着温暖。 图片来源:央视网 方舱 2020年2月, 武汉方舱医院轻症患者和医护人员 “斗舞”的视频走红网络。 从刚开始患者在床边小范围的舞蹈, 到后来周围“病友”的不断加入, 最后, 健身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舞步, “八段锦功法”“太极拳”“呼吸操” 纷纷被带进病区。 2022年12月, 国家卫健委表示, 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 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图为一位市民走入方舱发热门诊设施。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核酸 遮阳伞、脑筋急转弯、古诗词…… 2022年5月, 在各地核酸检测现场, 各类创意“两米间隔线”走红。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2022年12月,江苏苏州姑苏区, 部分不再使用的核酸采样点 被改造成了“发热诊疗站”, 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 从诊疗、开具处方、到完成配药, 整个过程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通信行程卡 2020年3月6日, “通信行程卡”上线。 2022年12月13日, “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 网友: “谢谢三年守护” 最能打动人心的, 从来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所经历的一点一滴。 疫情终将远去,一切终将回归正轨。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你我都要平安! 这三年, 你遇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评论区来分享吧!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新视频、人民日报、大连海洋大学、央视网等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