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沂蒙精神代代赓续 焕发时代新活力

  中新网临沂6月3日电 题:沂蒙精神代代赓续 焕发时代新活力

  作者 孙宏瑗 梁犇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沂蒙革命民谣经久传唱,至今不衰,其中蕴含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赓续延绵,焕发出新活力。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内,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吸引络绎不绝的人参观瞻仰。当时民工支前的情景依旧引人注目:支前老乡推着99辆独轮小车,艰难地走在曲折蜿蜒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地将救命物资运到前线。

  “这是沂蒙老区常见的独轮车。”纪念馆讲解员说,小推车虽简陋,却能适应崎岖的山地,不仅是农民干活的好帮手,更在抗战中功不可没。

  在整个革命战争时期,在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多场大小战斗,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

  1948年,18岁的王克昌也成为一名支前民兵,抬担架、救伤员。淮海战役期间,他推着小车一路南下,给解放军运送后勤补给和物资。穿过炮火硝烟、目睹战友牺牲……现已91岁的王克昌坐在临沂朱村的家中,向记者谈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热泪。

  “当时每辆小车,都装满粮食物资;每一位百姓,都不害怕,勇往直前……”如王克昌所描述,山东支前民工推起小车、挑起扁担,搭桥修路、赶运军粮,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精神号召下,男女老幼齐动员,保证前方供给。

  “沂蒙红嫂”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沂蒙母亲”王换于、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沂蒙六姐妹”等为代表的沂蒙伟大母性群体。在战争时期,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图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梁犇 摄

  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自2010年至今,她担任沂蒙红嫂协会的名誉会长,走进学校、社区等地,向民众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红嫂事迹与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它没有国界,也永远都不会过时。”

  在沂蒙精神的浸润下,“九间棚精神”迸发新力量,莒南合作社里萌发出乡村振兴新业态,厉家寨“愚公移山”改变村子旧面貌,临沂兰山“红色物业”释放“红色效应”,临沭县柳编产业蜚声全国……沂蒙老区正不断焕发新活力。

  “回顾沂蒙党史,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沂蒙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从来没有低过头,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中共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说,当代人要学习、读懂这段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沂蒙山革命老区的独轮车曾推出了战争的胜利,如今,独轮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小推车精神”仍在不断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完)

【编辑:王诗尧】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沂蒙精神代代赓续 焕发时代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