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临沂6月2日电 (记者 上官云 张曦)提到“沂蒙精神”,许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内涵,激励着一代代沂蒙人努力奋斗。 1日,“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山东,记者团走访了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解锁革命老区的“红色密码”。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那些展出的实物、图文……将革命老区波澜壮阔的岁月呈现在世人眼前,无声诠释着不断丰富、发展的“沂蒙精神”。 沂蒙根据地往事 沂蒙,是指以临沂为中心的山东省中南部地区,因境内有沂山、蒙山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包括鲁中、鲁南、滨海三个战略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 沂蒙革命纪念馆中的展品。上官云 摄 “五四”运动爆发后,一批在外求学的沂蒙青年纷纷接受进步思想,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是山东莒县人,刘晓浦、刘一梦等人则是沂蒙早期著名的共产党员。 1927年春,沂蒙地区开始建立党组织。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沂蒙地区党组织先后领导发动了日照暴动、沂水暴动等等。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参加暴动的革命者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写下初始的篇章。 抗战爆发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山东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创建抗日武装。 经过1938年一年的艰苦斗争,山东已有分散在各地的抗日武装两万四千多人。山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相继开辟了鲁南、鲁中、滨海三个战略区,组成了沂蒙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英勇顽强的英雄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过许多令人泪目的英雄事迹。例如,顽强不屈的十八勇士,铁骨铮铮的赵镈。 赵镈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10月27日,国民党顽军团长张本枝偷袭鲁南区党委驻地——兰陵县银厂村。 沂蒙革命纪念馆中一角。上官云 摄 赵镈本已突围,但想起还有党的机密文件没有带出,便只身返回驻地,取出文件时,一群敌人已经冲了进来。 在千钧一发之际,赵镈尽力销毁文件。他不幸被捕,受尽酷刑仍义正言辞、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将其绑赴九女山下,挖坑活埋。赵镈高呼口号从容就义,时年35岁。 再如,英雄连长何万祥,他于1931年入伍,是著名战斗英雄,曾活捉伪区长,夜攻赣榆城,消灭汉奸朱信斋。 1944年,在沂源县大泉山讨伐吴化文的战役中,他不幸中弹牺牲,时年只有28岁。 全力支前 英雄勇敢,人民亦无畏。在解放战争爆发后,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奋起反击,在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下,相继发起了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沂蒙革命纪念馆中一角。 上官云 摄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党和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一心为民。沂蒙人民亦踊跃参军,勇敢参战,全力支前。 粟裕在《真正的铜墙铁壁》中曾提到,临沂地区的人民,宁肯自己吃糠、吃地瓜叶,甚至以树叶、野菜充饥,也要把用小麦、玉米、小米、高梁做的煎饼送给部队。 祖秀莲是沂南县马牧池人,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八路军侦察排长郭伍士。郭伍士复员后,没有回到陕西老家,而是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祖秀莲的家里,为祖秀莲养老送终。 还有广为人知的“沂蒙六姐妹”。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六姐妹缝军衣、做军鞋,运送弹药、救护伤员。2016年6月,六姐妹中最后一位老人伊淑英去世。 前方打胜仗,人民是保障。支前模范高启文带领担架队,先后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多次荣立一等功,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支前担架英雄”称号。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可贵,疼痛可减退? 人民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 不只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其实,沂蒙精神一直都在发挥作用。 沂蒙革命纪念馆圆厅。上官云 摄 早前,沂蒙山区曾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之一,经过沂蒙人民的奋战,到1995年底,沂蒙山区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如今,沂蒙人民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的圆厅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的群雕,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手推小车全力支前的场景,主题为“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也是精神的力量,正是靠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造的沂蒙精神,人们才能在沂蒙这块红色土地上书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篇章。(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