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重心转移 专家为基金会发力“支招”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张素)当“三农”工作重心出现历史性转移时,基金会应如何更好地担当责任、发挥作用?以新书《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版为契机,专家们在研讨会上“支招”。

  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经验研讨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新书分享会于5月31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分享讨论,共话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分享了中国扶贫基金会近二十年来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乡村的扶贫案例以及“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等项目。

  以市场为导向、成立合作社组织、依靠村庄能人、由当地村民自主抉择、与互联网结合……他从其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提炼出乡村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的要素。

5月31日,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经验研讨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观众。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认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中,将经济价值嵌入公益价值,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公商业态系统模式,包括公益为轴、市场导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系统综合。

  “社会组织首先要对乡村振兴有正确的认知,结合乡村需求评估自身优势,找准差异化方向,做好方案规划和成果评价。”杨团强调,社会组织还应打破门户之见,主动与各界建立合作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表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经济模式不仅在国内可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人才发展的现状不佳,给我们带来很大挑战,人才需求和供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丁文锋介绍,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在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已有一系列举措。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三贵看来,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乡村振兴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社会组织如何介入乡村发展,要有更为实际的思考。”

  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陆波对人才培养颇有同感,并表示,基金会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价值倡导,通过组织创新实现跨界和“破圈”,通过产品创新推出有吸引力的公益项目,通过传播创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与会者还强调,在这片“公益大蓝海”中,基金会之间应当互通有无、合作互补、结合优势、共同发力。他们就未来探索建立“基金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网络”的设想进行讨论。

  本次活动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长青图书馆主办,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北京接力公益基金会协办。(完)

【编辑:陈海峰】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三农”工作重心转移 专家为基金会发力“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