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晋江梧林侨批馆:“在侨乡,我们留住了乡愁”

  中新网福建晋江5月30日电 (记者 孙虹 林春茵)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的梧林村是中国知名侨村,近年大推乡村活化,不但从外村移建了八幢因原村落拆迁无处可栖的红砖大厝,还由政府出资,重整古厝,活化为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梧林侨批馆即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处。近日,中新网记者偕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和侨批收藏家黄清海一同前往探访,感受侨乡新貌。

  吴金鹏介绍说,因为闽南方言把“信”读成“批”,华侨寄回家乡的信就称“侨批”。通常华侨在寄信回家报平安时会附上一些钱,所以后来便将侨汇也称为“侨批”。

晋江梧林侨批馆内展示的侨批件。 孙虹 摄

  侨批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侨乡。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据记载,从1898年晋江第一家侨批馆设立至1935年,其间新开设的批信局就有34家,足见当时晋江与海外侨汇间的活跃程度。

  梧林侨批馆由菲律宾梧林籍侨胞蔡顺意初建成于1938年。不过,这侨批馆还未正式投入使用,就遭遇太平洋战争爆发,侨路中断,蔡顺意遂将装修款全数捐给祖国支援抗战,楼房则捐给村里做学堂。直至1984年村里新学校建成,才闲置下来。

  站在这座闽南红砖砌就的西班牙风格西式洋楼前,吴金鹏感慨说,上世纪水泥铁钉都自南洋航运回乡,一座座小洋楼在晋江拔地而起,“成为梧林非常典型的侨村文化现象,也成为晋江这个侨乡重要的文化影像。”

  “客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把海外生活方式带到家乡来,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吴金鹏说,“他们就因此有了乡愁。”

  如今,这栋因为战火而停工的“侨批馆”,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大潮中,再续前缘。出生于1949年的“代书先生”姜建明,受邀把笔墨纸砚等家当都搬来,帮助游客体验当年的“跨国两地书”。

  竖行书写,措辞典雅,批封上地名人名均以英文写就。“晋江人多往南洋去,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很多街街巷巷的地名都在我心里。”为人代书大半辈子的姜建明说,“很多侨眷坐我面前,从头发乌青坐到头发白白,都再见不到那个人,多少乡愁啊。”

“代书先生”姜建明(中)受邀在晋江梧林侨批馆重现代写书信场景。 孙虹 摄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记者在侨批馆中看到,既有热血青年返国抗日的书信,有联络亲人情感的家书,也有补贴家用的汇款凭证。

  有两封侨批,记录了梧林游子蔡怀番和蔡怀紫堂兄弟合建宅邸“胸怀祖国”楼的经过。信中交代在家乡的妻子购买厝地以建房屋,后续又来信说明房屋建造细节,并附上平面设计图纸。

  这栋取名为“胸怀祖国”的楼房建成于1953年,就位于梧林村中。而记者还注意到,另一栋取名“放眼世界”的洋楼,亦坐落于侨批馆右侧。

  “这是当年海外乡亲报效桑梓的常态。”黄清海说,“侨批档案是珍贵的民间草根文献,也是海内外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

  站在侨批馆二楼阳台,梧林村红砖大厝高翘的燕尾脊此起彼伏,西洋建筑错落有致。“燕尾脊,往往被解读为燕归巢,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灵意象。”吴金鹏说,闽南建筑文化与西欧、南洋碰撞融合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在吴金鹏看来,活化梧林侨批馆有助于形成“乡土共识”,“保护、活化好侨批馆,意味着我们把乡愁给留住了”。(完)

【编辑:梁异】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探访晋江梧林侨批馆:“在侨乡,我们留住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