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教授引入晶体管生物传感器 提高癌症诊断效率

  中新网杭州5月14日电(童笑雨 程振伟)5月14日,记者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智能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杜娟,通过引入高效能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癌症早期诊断以及术后监控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发表在生物传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用于检测特定分析物的分析设备,如验孕棒、血糖仪等。其原理是:尿液、血液等体液通过生物传感,将生物特性转化为光、电信息,获得定量、定性鉴定。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则是将芯片应用在生物传感领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李杜娟的研究,则是将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与癌症诊断结合在一起。

  肿瘤细胞破裂后进入血液,特征物中就有循环肿瘤DNA,但是数量微乎其微,想从大海中捞到这根“针”很难。若一旦及时发现,就会对癌症早期诊断治疗和复发及时发现有着重大医疗价值。

  李杜娟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120根硅纳米线阵列,改善了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灵敏度,提升了监测循环肿瘤DNA的成功率。

  硅纳米线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材料,线体直径一般在10纳米左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刘超然表示,将百十余根硅纳米线排成阵列,等于是将一系列硅纳米线“像小学生一样排排队”。

  他提到,硅纳米线均匀排列,对于提升芯片传感监测灵敏度至关重要。“这样能确保血液一沾上芯片,就能瞬间平摊在上面,从而确保监测灵敏度。”刘超然说,硅纳米线阵列,对监测循环肿瘤DNA,也有着极强的选择性,从而能避免癌症筛查“假阳性”误诊发生。

  据了解,该论文第二作者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陈慧旖,通信作者是该校教授王高峰、副教授刘超然,合作作者有该校教授董林玺和教师樊凯,以及来自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电子大学的Vladimir Labunov院士和Serguei Lazarouk教授。(完)

【编辑:房家梁】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浙江高校教授引入晶体管生物传感器 提高癌症诊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