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雅安5月14日电(记者刘忠俊)14日,在“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现场,一个集“模块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方舱式指挥部吸引了不少参演单位和嘉宾,这个现代化的“智能” 指挥方舱包含现场指挥部、救援指挥中心、通信控制中心、综合办公中心等4个方舱模块,可为200余人提供基本工作保障需求。 应急救援移动“智能方舱”综合指挥中心。 “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人员、装备和战术等都还“杂乱无章”,特别是救援指挥部场所设置也仅仅是一个个帆布帐篷,指挥调度靠对讲机、电话,人员传输等“语音”指挥,遇到没有通讯信号、人员无法抵达等情况,不仅“上下指令中断”,还会造成各救援力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严重影响救援有效展开。特别是指挥部办公指挥条件环境简陋、调度指令手段方法单一,遇到余震、暴雨等极端自然灾害时,指挥部自身安全都无暇顾及。 应急救援移动“智能方舱”可直连卫星、5G等实现远程调度。 德阳消防供图 “4·20”芦山地震救援现场,指挥调度办公场所从仅能遮风挡雨的简易帐篷,发展到坚固安全且可移动的“车载指挥部”。指挥方式也从“基本靠吼”的原始手段,演变发展为“可视化”调度。“移动指挥车配置4G车载终端和辅助设备,通讯员携4G高清单兵终端,利用4G网络传输视频信号,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和多方远程视频会商。”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指挥部副部长、信通处处长杨洪波称,4G单兵和车载系统配合使用,在指挥车无法直接到达事发区域时,可由单兵携带单兵设备进入事发地点,通过无线网络将现场视音频信息实时传回指挥中心或指挥车,方便指挥部了解真实情况和下达指令。 应急救援移动“智能方舱”指挥中心。 德阳消防供图 “但移动指挥车仍存在办公区域狭小、办公区域条件有限等问题,如遇‘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下,移动指挥车也会变成‘听不见、看不见’的摸黑指挥。”杨洪波称,通过调研、借鉴基础上,经过13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模块化、积木式”营地建设方案,破解“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环境下通讯指挥不畅问题解决方法。 已淘汰的应急救援老式方舱指挥平台。 德阳消防供图 “通过总结近年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现场指挥能力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了‘1+3+N’4个方舱核心模块为基础(即:1个总指挥部方舱、3个辅助方舱和N个保障车辆,分别搭建指挥决策区和运行保障区),选配宿营、电力、餐饮、卫生等保障车辆进行组合的‘黑科技’方舱指挥部,内含‘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扁平可视’通信保障系统,作为一线指挥、决策、调度的‘神经中枢’。”德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熊明东称。 记者在“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现场看到,国家级应急救援指挥部以“方舱+车辆”方式组合,4个方舱模块均用平板车运输,所有设施设备通过6车18箱模块储运,具有较强机动性、拓展性。“从‘帆布帐篷’到‘智能方舱’,四川消防实现了国家应急救援指挥部‘高效率展开转移、全方位通信保障、可视化指挥调度、多部门联合会商、大数据汇聚分析、一张图辅助决策’综合功能,是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飞跃性变革。”杨洪波表示。 应急救援指挥老式电话调度中心。 德阳消防供图 据了解,国家级应急救援指挥部以“方舱+车辆”方式组合,设指挥决策区和运行保障区,可根据不同灾害、地形、气候等特点进行拆分重组,也可将各功能模块部署在建筑物内后,实现实施会商、决策和指挥、行动管理、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等相关工作的指挥机构。方舱采取液压平衡系统、展翼式地板、折叠式墙布等设计,内部设置有“温控系统、地面系统、液压系统、电力系统”等一系列稳控装置,确保在各类复杂灾害地形现场安全、稳定运行。单个方舱卸装展开5人在25分钟就能完成,20人在2小时内可搭建完成。(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