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发文揭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

  中新网北京5月6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与环境学院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合作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题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2015-2060年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论文,首次提出并量化评估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未来中长期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指出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转型是中国空气质量达到WHO指导值的必由之路。

  该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平台CNCAP,首次构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中国2015-2060年中长期排放情景。

  研究发现,如一方面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推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尽早达峰,加快散煤清洁化替代进程,同时持续推进非电行业、柴油机和VOCs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工作,则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同时,全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可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人群PM2.5年均暴露水平可从2015年的5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

  研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为10微克/立方米,而我国现行PM2.5标准相当于WHO第一阶段目标值,距离WHO指导值尚有较大距离。2030年之后,由于末端治理措施的减排潜力基本耗尽,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转型措施将成为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深度改善的动力源泉。

  研究认为,在碳中和情景下,到206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低碳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70%以上,工业部门终端煤炭消费比例低于15%,新能源车占比达到60%以上,民用部门能源全面清洁化。206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约为6.8亿吨左右,在当前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全国人群PM2.5年均暴露水平达到8微克/立方米左右,78%的人群PM2.5年均暴露水平低于WHO指导值,空气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研究提出,下一步应当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治理,深入发挥和提升结构调整在污染减排中的作用,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逐步构建零碳能源体系;强化科技引领和机制创新,构建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的新一代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将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做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出发点,在2030年之后加严空气质量标准并逐步与WHO相关标准接轨,引导空气质量根本改善。(完)

【编辑:朱延静】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发文揭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