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巴黎3月4日电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当地时间4日发表题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文章说,2月25日,中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告,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 文章表示,8年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共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 文章指出,在这样一份优秀的脱贫成绩单面前,仍有极个别西方“中国问题专家”冷言冷语,说什么“中国设定的每人每年470欧元的贫困线太低”。这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鉴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仅凭贫困线标准这一数字来衡量一国脱贫力度,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科学。而且,中国始终参考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设定贫困标准。中国政府于2010年制定了每人每年2300元人民币的贫困线。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这一收入水平相当于每人每天2.3美元,已超过世界银行当时执行的1.25美元贫困标准。当2015年世界银行将贫困标准上调至每人每天1.9美元时,中国采用的最低贫困线已升至每人每年2855元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相当于每天2.19美元,仍高于世界银行的标准。在上述全国最低扶贫标准基础上,中国十多个省市还设定了更高的地方扶贫标准,如辽宁省设定的贫困人口退出的收入标准就达到4000元人民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立足实际,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中国特色脱贫指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可不是每人每天1.9美元、3.2美元,甚至5.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收入所能满足的。这才是硬核的脱贫。 文章说,事实上,8年来,中国政府从中央到省到市县财政用于扶贫的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4400多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如此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投入,给广大民众带来的岂止是每人每天2.3美元? 文章最后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将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