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了仍然不愿生?试点放开生育,要先化解“生育焦虑”

  试点放开生育,要先化解“生育焦虑”

  日前,国家卫健委答复人大代表关于“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限制”的建议,认为东北地区可以在深入调研、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生育乃民生大事,卫健委的答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热议。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未来,涉及亿万家庭,牵动大众神经。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为解决人口和生育问题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十四五”时期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婴儿潮”一代进入退休阶段,劳动力供给减少幅度将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是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我国进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口资源,要解决现实矛盾,需要积极地探索与试验,更需要全面、包容的生育政策引导与支撑。

  “十三五”放开“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曾短暂出现生育高峰,但新增人口数量呈“先高后低”之势,到201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3.34‰,低于“全面二孩”政策启动前的2015年。

  “放开了”仍然“不愿生”,表明政策限制只是“生育堵点”之一,担心“生得起、养不起、教不好”等经济社会因素才是影响生育的更大“堵点”。

  首先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从产检、生产到奶粉、月嫂,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3岁之前儿童的照护,也是让很多年轻父母头疼的现实问题。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矛盾甚至在幼儿园时就已显现,小学和中学表现得更加突出,学区房的价格成为不少家庭的重担。

  其次要建立更有利于生育的职场环境。在不少地方,生育成为职场女性的“减分项”,成为她们就业、发展、提升的障碍。而丈夫尽管按规定有陪产假却“落地难”,往往成为“纸面上的福利”。

  因此,当前优化生育政策的重点,并不仅仅是试验放开政策限制,更要在公共服务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进配套的“一揽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养育孩子的家庭成本,形成育儿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子女的能力。

  只有切实着眼群众期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项消除制约生育的“堵点”,化解群众的“生育焦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

  半月谈评论员 徐海涛

【编辑:苑菁菁】

免责声明:
1:如非特殊说明,本站对提供的素材及源码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原著者拥有。
2: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网友上传,并且以技术研究交流为目的,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3:本站部分收费内容仅作本站日常维护费用,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4:请勿将源码、软件进行商业交易、转载等行为,源码、软件只为研究、学习所提供,该软件使用后发生的一切问题与本站无关。
5:站内资源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1058364519@qq.com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6:素材源码均为网络收集,不承担任何版权问题,不提供任何技术支持!
7:严重警告本站木屋模型、木屋CAD图纸、木屋效果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凡木屋模型及CAD文章由设计师QINYUHUI设计制作,享有内容所有权,文章仅在QINYUHUI名下网站、信息平台或嘿很有内涵微博发布,未经授权违者必究!!!

MASUC » 放开了仍然不愿生?试点放开生育,要先化解“生育焦虑”